風乍起,吹皺了一江春水。“6·18”的風才吹起,空調江湖就已再生波瀾。6月10日下午,格力電器官微發布了對奧克斯的舉報信,直指其8個型號空調產品不合格;約4小時后,奧克斯回懟稱這是“詆毀”,屬于明顯的不正當競爭行為,已對此報案。當日晚間,格力公布8份由四川省電子產品監督檢驗所出具的檢驗報告,并稱“已準備好充分證據供監管部門調閱”,奧克斯微博則回應,“歡迎監督”。
X新消息是,今日凌晨,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官微稱,已于10日下午通知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對有關情況盡快進行調查核實,將依據結果依法依規做出處置,并及時向社會進行公開。
“無競爭不市場”,市場有競爭本再正常不過。饒是如此,能像格力和奧克斯這樣劍拔弩張的,仍不多見。正因如此,這么一起“事先張揚”的公開舉報,在輿論場激起不小的漣漪。
空調行業里的兩個頭部企業撕破臉實名開懟,從企業競爭的角度講,或許的確算是“惡戰”;但對消費者們來說,這未嘗不是好事——公開舉報和據理回懟,本就好過組織水軍、下黑手;進一步講,這能挾眼球效應倒逼空調行業更注重品質,以免被“競對”抓住把柄,還可能督促監管部門更加重視質量檢測,X終帶動全行業的質量提升。
該事件中,究竟誰是誰非,單憑涉事兩方各執一詞的說法,容易掉進“偏聽泥沼”。有家電領域專業人士分析道,能效比等關鍵參數虛標,是空調行業多年的頑疾,但實際生產環節的數據與實驗室數據有一定范圍的誤差,也屬于正常情況。格力抖摟出的情況到底是否屬實,那幾款產品能效比和制冷消耗功率是不是合格,也只有專業判斷和權威調查結論才能為紛爭抽薪止沸。而在監管層面已介入的情況下,公眾也不妨“向定論要真相”。
俗話說“兩虎相爭必有一傷”,可以預見,在格力跟奧克斯的對壘中,肯定會有“輸家”,但消費者必定是贏家。畢竟,二者激烈交鋒的外溢效應,就是空調行業競爭態勢與潛在貓膩能見度的提升,這沒準能為公眾提供“避雷指南”。3C屬于大件消費品,人們消費時通常都會注重品質,買空調時自然也會注重其性能好壞。但評判性能好壞的各類參數指標等,終究有認知的專業壁壘,外行很難看出門道。
而“格力PK奧克斯”拿能效比等概念說事順帶著“科普”合格標準,這能給公眾長點知識,也能為他們摁下正確“消費選擇按鈕”提供參考。
在網上,不少人分析,這場舉報連著的是利益之爭。這番判斷不無依據:格力與奧克斯交惡,早已不是什么“新聞”。盤點舊事,格力、美的和奧克斯三家空調龍頭企業的互掐,稱得上商戰教材里的經典案例。拿格力和奧克斯來說,兩方的PK主要圍繞兩條線展開:“挖人”和“專利戰”。
2018年以來格力電器訴奧克斯空調侵犯6項專利權案件宣判,其中一起還曾創下家電行業專利侵權賠償金額的紀錄。格力方面對奧克斯通過不正當方式挖人的“指控”,也是沒停過。今年1月中旬,在格力電器2019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,“有故事的董小姐”董明珠還直接diss奧克斯“挖人”“偷技術”還弄虛作假。
這次格力的舉報,是競爭手段的升級,也表明家電行業競爭已進入白熱化的肉搏戰階段。這不難預見:作為龍頭老大的格力,雖然在市場份額方面坐在了頭把交椅,可線上表現敵不過價格有優勢的奧克斯。選擇在年中6·18電商促銷的關鍵時點舉報,難免被認為是落子在“銷售戰棋局”中重要的一步棋。
從動機上講,這次事件中的舉報者多半不是出于公心,而是出于私利。即便是這樣,這也未必是壞事:若純屬誣陷,那自然應究其動機;可若舉報屬實,那就不該苛責動機。說到底,重在手段和結果。
以結果論,就像食品安全需要吹哨人制度那樣,家電行業質量保障也需要內部約束力量,這包括同行監督。競爭對手相互監督,不見得是出自善意,但客觀上能帶來“行業自凈”的效果。
從手段看,雙方不只是“口舌之爭”,還都有意將此事導入法治軌道內解決。如格力是以合法途徑實名向工商部門舉報,還列出了所謂的“實錘證據”;奧克斯則選擇了報案。雖然激烈,卻未逾矩。在如今有些行業競爭動輒祭出黑公關這類“黑武器”的背景下,在法治框架下明著“懟”,顯然要敞亮很多。
所以說,格力舉報奧克斯事件,真相仍需廓清,但明著“懟”的方式多多益善,至少作為消費者的我對此樂見。